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,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,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,通常针、灸并用,故称为针灸。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,但现代人说针灸,多数时候仅指针疗,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。

我们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,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。首先,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。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,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。用中医的话说,它有温阳补气、温经通络、消瘀散结、补中益气的作用。可以广泛用于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五官科疾病,犹其对乳腺炎、前列腺炎、肩周炎、盆腔炎、颈椎病、糖尿病等有特效。 下面我们就艾灸治疗腹痛、泄泻的方法; 对受寒而致的腹痛、泄泻,宜采用隔盐、隔姜灸神阙法。准备些许食盐及姜片一枚,姜片的面积略大于肚脐,切成0.2~0.3厘米厚的薄片,中间以针扎数孔。 受术者仰卧于床,暴露腹部,家人将食盐填敷于脐孔,与脐周皮肤平齐为度;再将制好的姜片放于其上。将艾绒捏成底面略小于姜片的艾炷,置于姜片上,将艾炷顶部点燃。 随着艾炷的燃烧,热量穿过姜片,渗透到盐层,直至到达肌肤。至艾炷燃尽后,再换一艾炷重新施灸,共灸3~5壮,每日一次。若姜片干枯皱缩,可在更换艾柱时将其一并更换。 此法有温里祛寒、缓解疼痛、扶阳固托、升提止泻之效。如伴返胃、吐食者,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中魁穴(中指屈曲,近掌指间关节中点)施艾条灸,每次10~15分钟。伴厌食乏力者,可用艾条灸于足三里穴(外膝眼下三寸),每次10~15分钟。

当然您如果感到麻烦的话,可以使用505牌神功元气袋,简单方便,没有明火更安全,打开包装将元气袋内的药芯对准神阙穴(肚脐)佩戴即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