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忌证
凡不是由于不顺意的刺激所引起的病证,都不得使用本方。即便是因受不顺意刺激引起的病证,如果不是郁结日久,以致形成如主症项所述的一切症状,而是因暴怒形成的猝厥或吐血,以及阴虚、肝阳上逆等证,也不得使用本方。
慎重:头晕、头痛、午后发热等症,都需要慎重。因为这几种症状多兼阴虚或火盛,这种病如用柴胡稍多,即会加重。
细解逍遥散
逍遥散
生白芍9~30g,当归6~15g,生白术6~9g,云茯苓3~9g,薄荷1.5~3g,甘草3~4.5g,柴胡1.5~4.5g,煨姜为引。
服法:用水煎服,或做成水丸子用开水或姜水送服。
方中——
白芍:和肝养血,滋阴清热,是本方的主药。除产后和肠胃虚者可炒用或少用外,一般多是生用、大量,对崩漏有时用醋炒白芍。
当归:补血,性滑润而温,大便燥者可多用,溏者配合苓、术用之,血热者可佐生地或其他滋阴之品,如元参、麦冬等,或用二地、丹参代之。
白术:补脾,便溏脾虚者可多用,但不宜炒。便燥者不宜用,或以石斛、苡仁、生山药代之,或用乳制。
茯苓:利水渗湿,心悸不安者,有痰饮或小便不利,或大便溏者,都可用。心悸或代以茯神,或可加麦冬以助其清心降火。便溏可配合白术。大便燥者不用。
柴胡:升达肝胆的郁热,有寒热、胸满、胁痛等症者必用。有外感者可用,阴虚肝阳上逆者禁用,所以头晕、头痛等症必须注意这一点,在疑似之间,可少用之。如兼便燥者,配合酒军用之亦可。
薄荷:解热,有头痛、发热者可用,但不宜多。
煨姜:取其守中,不致辛散上僭,有外感或呕吐症可生用。
甘草:兼泻兼缓,除呕吐或中满者可以不用或少用外,一般的证候都可用。脾虚者须炙用。
加减摘要
1.偏头痛者,加川芎、防风、白芷、半夏、玉竹,便燥者,加酒军。
2.眩晕者,加天麻、菊花,或合二陈汤,更加防风、玉竹,便秘者也须加酒军。
3.耳鸣、耳聋者,酌加蔓荆子、菖蒲、葱管之类,火盛者兼服当归龙荟丸。
4.口苦、鼻干、颊赤内热甚者,加黄芩或丹、栀、麦、地,重者兼服当归龙荟丸。
5.吐衄者,纵有寒热,柴胡不宜多用,因为多用往往会有引起大出血的危险。热轻者可酌加生地、贡胶、蒲黄、茅根之类,热甚者可酌合泻心汤之类。
6.眼干涩者,兼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或归芍地黄丸等。
7.咽干喉痛者,可加元参、生地、麦冬等滋阴药品,柴胡不可多用。
8.呕吐者酌加陈皮、半夏、黄连、砂仁、生赭石等药。
9.吞酸吐酸者,加吴萸、黄连,或间服左金丸。
10.瘰疬、乳岩等证,可酌加连翘、银花、香附、夏枯草、乳香、没药等药,瘰疬可间服消瘰丸。
11.气滞甚胸胁满者,酌加香附、广木香、沉香、枳壳等药。
12.干咳者多系火郁证,最难治,先服本方加蜜制陈皮以发之,继服补阴清肺等药,如冬、地一类。
13.左胁痛者,可加香附、青皮、乳香、没药,痛甚者加川楝子、元胡。痛久脉虚,服疏气药痛更甚者,必须加生黄芪。右胁痛者加片姜黄。
14.小腹部胀痛者,可加香附、元胡、乳香、没药等药。
15.大便秘结者,除兼头痛、头晕及肠中热结等症,可加大黄,燥甚酌加元胡粉外,一般多用疏气润燥药,如香附、木香、当归、苁蓉等,并减去苓、术。
16.手足心热者,加丹皮、地骨皮。
17.骨蒸潮热者,柴胡换为银柴胡,更加地骨皮、青蒿、生鳖甲等药,也可加丹、栀、知、柏等药。
18.皮肤瘙痒等症,可加何首乌、白蒺藜之类。
19.月经超前者,加清热药,如丹皮、栀子等;错后者,加疏气药,如香附、木香、元胡等;错杂者,加补养气血药,如参、芪等;经闭者,加桃仁、红花、香附等药;崩漏者,去茯苓,加生地、丹皮、三七、黑荆芥,傅氏名“平肝开郁止血汤”;白带,加生山药、龙骨、牡蛎等;青带,去当归、白术,加茵陈、栀子、陈皮,傅氏名“加味逍遥散”。
说明:以上这些加减法不是固定的,只不过列举了一些方向而已。如要丝丝入扣的话,必须一方面分析各种症状的需要,一方面体会各种药品的效能,对证施治,才可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。
常用的辅助方剂
1.归脾汤或归脾丸:这是治兼心脾两虚证的辅助方剂。如惊悸、怔忡、失眠、少食等症,在本方加减扣不住的时候,用之最宜,早晚间服。
2.六味地黄丸:兼肾阴虚,而不便在方中加熟地时多用之,有的早晚间服,有的用在本方收功之时,都是按照病的需要而定。
3.舒肝丸:是治疗肚腹胀痛的辅助方子,在本方疏气力量不能胜任时用之,也是间服为宜。
4.左金丸:这是用于兼左胁痛及吞酸、吐酸的辅助方剂,但不宜多服,恐苦寒伤胃。
本文选自养生正道,《现代中医名家医论医话选(方剂卷)》,张煜、王国辰◎主编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

扫一扫,加关注,了解更多资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