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生正道(编辑 /三木)
菊花单用即有效,也常与桑叶、薄荷、决明子、枸杞子、金银花、甘草等搭配使用,可增强清肝、解毒、明目的效果。
菊花与桑叶配伍能疏散在表之风热,也可清肝平肝而制肝阳肝火之证。二者皆具轻清发散、甘寒清润、清泄肺肝之性。而菊花平肝清肝之力较桑叶更优,且可补益肝阴,治肝阳肝火、肝阴不足;桑叶则清肺热力较强,用治燥热伤肺、干咳无痰之症较菊花为优。
与细辛配伍可祛风散热、通经活络、消肿止痛之功,尤善治风邪所致头目诸病。细辛辛香走窜,气温能通,最善祛风止痛、发表散寒、温肺化痰;菊花质轻气凉,能祛风除热,消肿解毒,养肝明目。二药配用,细辛取其辛散温通之性,助菊花散风热之邪。二药其气皆升,一寒一热,配伍应用,相辅相成。
防风辛甘性温,为祛风之专药,偏于疏散风寒;菊花甘苦微寒,虽能疏散风热,但疏风较弱,而清热之力较强。菊花得防风而疏风之力增强,防风得菊花之性而温为寒用。二药相伍,有助有制,既可起相辅作用,又能起相制作用,疏散风热之力更佳,善治外感风热,头痛目痒。
菊花与薄荷配伍可散风热,疗肝火。薄荷轻清凉散,善解风热之邪,又入肝经,清肝之中又有舒肝之功;菊花甘苦微寒,善疏风清热,亦入肝经,清肝之中又有舒肝之力。二药相伍,既能宣散风热,清利头面,又能清肝火,舒肝郁,为治疗肝火上炎头目眩晕、目赤肿痛之上乘对药。
老眼昏花、飞蚊症,不妨试试豆衣菊花枕
菊花《神农本草经》 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。秋季花盛开时采收干制而成,以花朵完整、颜色鲜艳、气清香、无杂质者为佳。 【异名】甘菊、白菊、黄菊、药菊。 【性味】味辛、甘、苦,性微寒。 【归经】归肺、肝经。 【功能与主治】菊花有疏散风热、平抑肝阳、清肝明目、清热 解毒的功效。可用于风热感冒、温病初起、肝阳上亢、头痛眩晕、目赤昏花、疮痈肿毒等,肝火热盛者最宜常用。 【适用人群】肝阳上亢、头痛眩晕、目赤昏花、高血压、热盛烦躁者。风热感冒初起,有发热、头痛、咳嗽等症状者。肝火旺盛而致痤疮、目赤肿痛、咽喉肿痛等各类红肿热痛、热毒疮疡者。 【注意事项】气虚胃寒、食少泄泻者不宜多服;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忌用。 【用法用量】生用泡茶、煎汤、煮粥或入丸、散。煎服用量在5~10克。外用水煎熏洗。
食膳与实际应用
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,分为亳菊、滁菊、贡菊、杭菊等,药用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,杭白菊、贡菊以饮用为主。由于花的颜色不同,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,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,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。
菊花食疗 明目延龄膏 明目、延年益寿
【功效】 此方出自清宫医方,有清热益阴、凉肝明目的功效,老年人常服可控制 血压、明目、延年益寿。 【食疗药膳】 益霜桑叶、菊花各100克,蜂蜜适量。将霜桑叶、菊花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,用小火煎透,过滤去渣,再煎煮浓缩药汁,调入蜂蜜收膏即成。每服10克,每日2~3次。 【适用人群】 适合肝热火旺、肝阳上扰所致的高血压、头晕目暗、目赤疼痛者,老年人尤宜。风热感冒、头痛发热、咳嗽者宜用。春季尤宜服食。 【禁忌】 脾胃虚寒者不宜。 菊花猪肝汤 明目、养血补虚
【功效】 菊花、决明子都是益肝明目的佳品,猪肝有养肝补血的功效,搭配食用,可起到清肝明目、养血补虚的作用,最宜肝虚血少及肝热所致的头晕目暗者。 【食疗药膳】 白菊花、决明子各10克,猪肝70克。香油10克,香葱末、鸡精、盐各适量。将决明子捣碎,与白菊花一起煎汤,滤渣后取药汁备用。药汁倒入锅中,再加适量水烧开。猪肝洗净切成片,下入汤汁中汆熟,加盐、鸡精调味。把煮好的汤和猪肝盛入碗中,倒入香油,撒入香葱末即可。吃肝喝汤,1日内吃完,连吃数日。 【适用人群】 适合肝虚血少及肝热、肝火上扰所致的头目昏花、头痛、眩晕、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、白内障、血压高者。春季食用尤佳。 【禁忌】 脾胃虚寒、便溏、泄泻者不宜多吃。血脂和胆固醇偏高者不宜多吃猪肝。

扫一扫,加关注,了解更多知识!
|